上面這張是我的相機拍的... >_<
看起來大家對這款蛋糕很有興趣,
今天趁孩子睡午覺了,得空就來聊一聊
從開始學烘焙...我大概是最白目的學生了...老師也頭痛,
我總想追根究底問這點心為什麼叫這名字?原名的原意是什麼?
可能跟我大學念的是歷史有關...就是喜歡追本溯源
當找到答案時....常常恍然大悟...有些譯名叫人忍俊不住...
為什麼叫做“咕嚕瑪莉蛋糕”?原來是加了Grand Marnier香橙酒的橙味的蛋糕,
為什麼叫“檸檬卡特卡”?原來是檸檬口味的磅蛋糕,法國人稱磅蛋糕為Quatre Quatres.....即是糖油蛋粉各佔1/4.....
為什麼叫“mimosa蜜濛莎”?原來仿的是金合歡的花球造形
為什麼Cardinal(卡迪那)=樞機卿...和紅衣主教有啥關係?
原來這種點心的餡料通常是以紅色水果醬汁為主...似樞機主教大紅袍,當然這樣的命名也可突顯這個Cardinal的尊貴不凡
說到這個樞機卿的問題...我還曾經上BK-dream去請教年輕的高餐學生,結果他叫我去查羅馬教廷的網站....
老實說,看到這答覆讓我啞然失笑,
我婆家人...包括老公...還是天主教徒呢
想來我大學還修過西洋中古史,
對天主教的歷史雖談不上有深入研究,倒也涉獵過...這科也沒被教授當掉,但是,我敢肯定,即使到羅馬教廷網站搜尋或翻遍教廷歷史,絕對查不到.....樞機主教為什麼變成甜點的名字......
當然還有很多很多...文獻上或字典查不到,有些答案我還在尋找,
有些譯名是從日文間接翻譯過來的,發音變得饒舌...
大部分的老師也不太去強調這個點心的歷史背景,所以自己找答案的過程就顯得曲折有趣。
我覺得最博學的是羅綺雲老師,請教她....常常會有答案。
可惜後來少和羅老師碰面了。
好吧,言歸正傳....
至於為什麼叫做“哥薩克蛋糕”?
當過3年多的歷史老師...我的老毛病又犯了,哈哈,
大家當我是職業病吧^^
「哥薩克(kozak)」是突厥語,意指“擁有土地的男人”或“自由自在的人”,英語則譯為Cossack
哥薩克並非指某一個特定國家或獨立的民族,就如 同吉普賽人一樣,在許多國家和地區,都有哥薩克人,而烏克蘭大草原的哥薩克人...算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族群之一。
哥薩克人驍勇善戰,號稱是世界第一的頂尖騎兵
烏克蘭哥薩克武士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「髮型」。當一位哥薩克人要加入武士的行列時,頭髮往往會先剪成碗型(bowl cut).....
說到這,就講到重點了
這款蛋糕的造型,其實就是仿哥薩克武士特有的碗狀髮型....
這個蛋糕並不難做,費工而已,
做法是:
先烤2盤海綿蛋糕,其一抹上果醬捲成蛋糕捲,
切片舖在碗形模中...接著灌入慕斯餡,冰定型即可。
內餡...可隨意變化。
我抹的是桑椹果醬,內餡是桑椹乳酪幕斯+巧克力慕斯,
中間夾層和墊底的蛋糕是一般海綿體
其實我做的不太OK....烤蛋糕時...女兒醒了...所以沒辦法顧爐,
以致蛋糕烤得過乾,沒時間重新做一盤;
內餡做好後也來不及把握時間灌餡,只好先冰起來,
灌餡時...桑椹餡變硬了...沒時間再加熱,因為大姑大伯來家裡聚餐...當時趕著開飯,情急之下,巧克力餡也秤錯重量.....
為了趕著讓餡料定型,好讓大姑大伯回家前吃得到飯後甜點,
來不及重新製作慕斯餡....
所以隨便填一填餡料....就丟進冰箱。
3小時後脫模,當場引起一陣驚嘆,切開前、後都頗具視覺效果,
桑椹+巧克力...這樣的搭配的確很棒,
雖然蛋糕體有點乾...餡料不夠滑口...
大家都不計較,一下子通通吃光光^^
老公對我說,“是你自己挑剔...我們都吃不出來!!大家都覺得好吃啦”